臺灣生態旅遊協會郭城孟理事長:生態旅遊是心態的改變

先從東南亞談起,今年要推動國際螢火蟲的年會,也邀請了亞洲的團體來台灣一起舉辦。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台大植物標本館是跟台大一起成立的,當時因為日本要做東南亞的植物調查,台灣是最早做婆羅洲跟海南島生態研究的地方,台灣其實很有潛力做東南亞的研究。1990年的時候,就建議學校應該要招收東南亞的研究生,可惜當時沒有做。

接著談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分狹義跟廣義,生態旅遊是當年我在行政院提的案子,一直就被外界講到今天,但是後來好像沒有積極推動,最近觀光局才又開始想要推。一般會以為生態旅遊就是看動物、看植物,那是狹義層面。生態旅遊包含人文、產業、地形等等面向,其實生態旅遊只是心態的改變。

要談生態旅遊就要了解我們自己,台灣在全世界的定位,全世界的人類起源在非洲,台灣可能是非洲人口往東遷徙的最東終點,最後才往南島擴散,所以大家才說台灣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台灣其實是生物大國,也是人文非常精彩的地方,台灣是全世界熱帶生態的北界,所以淡水河口看得到紅樹林,台灣也是寒帶生態的最南端,所以看得到阿爾卑斯山的小白花,它也是冰河期生態的最東端,台灣的地質很年輕,但是居住在台灣島上面的生物相非常古老,有點像是年輕的軀殼裡面有年老的靈魂。

台灣從低海拔走到高山,差不多就是從赤道走到北極圈的生態。有段時間我在思考台灣的國土規劃,台灣土地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樣,以台北市為例,很少國家的首都,馬路端點一定可以看到綠色的山,表示台灣是高度擠壓的環境。台灣很像是侏儸紀的環境,筆筒樹就是侏儸紀的植物,外國的專家很羨慕我們有這麼多筆筒樹。

從國土計劃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山太陡,88風災三天下了3,000毫米的水,等於亞馬遜河一年的雨量。所以台灣人要謙卑,因為台灣是一個天災頻仍的地方,以台北市為例,曾經地層下陷過、海水倒灌過、火山也噴發過。山崩對台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濫墾加速山崩,又加上容易下大雨,一天下300、500毫米大家沒有感覺,但300毫米卻是非洲一年的雨量。因此台灣高山的保育性要非常的高,不能用平地的角度,所有的工法到高山都不適用。

台灣高山只有一個產業可以做,就是生態旅遊。我們跟其他國家比起來,外國沒有這麼多樣的原住民,生態也沒有台灣這麼細膩,而且我們的登山步道相對安全。台灣可以跟全世界宣示的是脊樑山脈生態旅遊,在國外是沒有的。步道可以串連到各個部落,就可以帶動高山的旅遊產業。

台灣有個生態特色,隨著海拔不一樣,台灣的一千公尺以上的生態帶,比較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化,但是台灣的低海拔生態會很不一樣,有的區域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影響,生態氣候很不一樣。台灣最弱的是世界的視野,比方說台灣的每一條溪流,河流的出海口常常有大顆的石頭,大家習以為常,但是是世界級的地景。台灣溪流從高山到出海口只有一百公里,每流一公里,就下切三十公尺,是外國的30倍,在外國要看礫石,要在河川的上游,很難在海灘上看到。如果從世界的角度看台灣,才會知道自己的美好。台灣甚麼都好,就是沒有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事情。

台灣是世界上最短距離、最小範圍,而生態變化最多的地方,加上豐富的人文,精彩到不行。隨便舉個例子,北海岸有海崖地形,以前的人只在海崖地形上面依靠漁業生存,形成很多小漁村。當東北季風碰到海崖地形,就會有上升氣流,所以老鷹每天只要把翅膀張開,等吃漁民捕回來不要的魚。特殊地形、特殊生態、特殊產業、特殊氣候,故事豐富。有一段時間我覺得,如果可以把生態人文空間畫出來,應該是國土計劃的最小單位。現在很多觀光客集中在一個點,然後玩到爆,是不對的。

台灣永續旅行協會林道瑄理事:作為平台角色,引介國外永續旅行的規範

台灣永續旅行協會比較像是一個平台的角色,引入國外永續旅行的規範,外國有許多類似的單位,TRAVELIFE在推動旅館的永續旅遊,Green Destinations是推景點永續旅遊。綠色旅遊的名詞琳瑯滿目,永續旅行協會想要尋找一個讓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社區經濟兼顧的方式,我們希望可以改變旅館的經營模式,讓他們在營運過程減少垃圾或是發揚在地特有文化,影響遊客的觀念,比如說自備盥洗用具。

全世界都在推動永續旅行,2017年是國際永續旅遊年,聯合國訂有五個關鍵面向的推廣,包括經濟發展社區參與、提高就業降低貧窮、環境保護氣候變遷,保護文化多樣性及促進互相了解。聯合國另有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推動永續旅遊準則、旅遊地準則、旅遊產業永續準則。

比如說,東南亞是很多歐美人士喜歡的旅遊地,TRAVELIFE直接跟旅行社合作,讓旅行社規劃符合永續旅遊的行程,像很多人去泰國喜歡騎大象,但是這種消費行為對大象很不友善,如果遊客去那邊參觀,就等於鼓勵虐待來訓練大象。像TRIPADVISOR,2016年開始不販賣跟動物有關的門票。

永續旅行的簡單概念就是,綠色旅行加責任旅行。我們會提到一種叫做志工旅行,大家對海外志工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愛心、對方很落後、可能很危險、為什麼不先幫忙自己國家?永續旅行協會思考為什麼要去?做的事情對當地有幫助嗎?每年到了寒暑假,就會有志工營隊,曾經發生過有大學生來帶小學生的教學,我們表示需要數學老師,大學生卻說自己是學中文的不會教數學。不禁令人反思,我們能夠提供的,不是對方需要的。

我之前在泰北服務快三年,看到泰緬孤軍的文史館,其中有一句話打動我:「他們戰死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則天理不容」。他們本來都沒有身分,直到某一年他們協助泰國政府攻打泰國共匪,泰皇去醫院嘉獎他們的時候,發現他們不會講泰國話,才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有些人取得泰國身分證。但是到現在還是有一堆泰緬華人,不屬於泰國、緬甸、台灣三個國家,沒有身分證,只有難民證。難民證的生活限制很大,經濟比較好的,可以買到別人的身分證,所以我們要學生填資料的時候,學生會問說要填寫真的還是假的,身分證的爸爸媽媽跟真的爸爸媽媽是不同人,我們實在也不知道怎麼幫忙。

泰北的村子每年都有國慶日,我們會跟村子的人講國慶日的由來,329會辦青年節活動。泰北很多中文學校,很多人要念高中要到台灣,但是因為離鄉背井,很容易變壞,後來成立滿堂建華高中,其中很特別的是圖書館,很多都是台灣捐的書,但我在整理書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人捐不要的書過去。也呼籲大家捐贈物資,要給對方可以用的物資。

以立國際服務高捷計劃總監:當志工了解自己要做甚麼,就有永續的旅遊行為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帶志工到世界各地。我在柬埔寨駐點,我每天起床的時候很知道我要做甚麼,我們希望志工也能了解到自己跟土地與生命的連結。當志工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的時候,就會有永續的旅遊行為。我認為志工是被土地選擇的,為什麼我們會一直想要去當地當志工,對我來說,工作、旅行、生活是一起的。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志工了解甚麼是價格跟價值。

我們在出發前有行前訓練,然後是執行計畫、後續行動,我們會集中跟社區發展關係,所以我們不太做教育項目,從事教育服務的團體很多。大部分的志工回來之後都會改變。我們服務的地點以柬埔寨最多,目前志工共有五千人次。

雖然社區工作是重點,一開始會接觸學校,透過學生、老師、家長,最後進入社區,開始進行實體建設,志工幫忙社區蓋房子或蓋廁所,其他時間志工進行家庭訪問,訪談的資料就可以讓我們了解後續怎麼協助。過程中會帶動當地經濟與就業機會,比如說,工匠、翻譯、交通等工作,我們現在在柬埔寨有兩個在地的專職,都是柬埔寨人。可見志工的投入,如果有熱情也可以改變當地的居民。我們不只做專案,我們會融入旅行的概念,舉個例子,在吃飯這件事情,我們推動零廚餘,讓志工學會珍惜食物。

當地有很多餐廳是各個NGO輔導出來的,我們會把資源導入到那些餐廳裡面。我們在吳哥窟會帶當地的小朋友一起去旅行,當地的小朋友其實不了解在地的文史。在柬埔寨有公益馬戲團,這個馬戲團其實是安慰大家戰亂的傷害,他們不只表演,也會帶入當地的議題。我們在消費行為上面也會讓大家去思考選擇。如柬埔寨衣服女工一個月薪水只有180元美金,只能在一個床位的空間休息,我們會讓志工了解這些問題,消費者發出聲音之後,就可以要求廠商改變,幫助當地居民的處境。

又像峇厘島發展觀光,土地慢慢被外國人買走,我們開始設計HOMESTAY,讓在地社區可以發展觀光業。像柬埔寨我們會蓋廁所,如果外面的人直接送廁所,他們不會用,但是如果是志工一起蓋,他們就會一起使用。人的糞便是很好的肥料,我們推動乾式廁所,可以當肥料,如果直接放流,我們會用香蕉樹來吸收。

我喜歡做邊境旅行,邊境是很混亂的地方,比如說湄公河,泰國這一邊有電線杆,寮國這一邊沒有。永續旅行有個重要概念,要放空自己,不要批判人家的文化。在從事旅遊的時候,也是突破自己文化框架的機會。

結語

郭城孟:過去日本時代,台大跟東南亞很親密,第一次做婆羅洲調查是台大,全世界最被少關心到的議題是生態,台灣應該要生態治國,生態跟生態旅遊比較不會觸動政治上的敏感神經,可以讓台灣跟東南亞國家增加很多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