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周前,工總發表了白皮書對政府建言,然而其建議大有謬誤;與此同時,工總理事長王文淵批評台灣太髒不適合發展觀光,「弄髒台灣,再罵台灣」。

因此,我們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共同在八月十五日共同發表記者會駁斥謬論,以正台灣國家、人民、自然的永續未來。

 

越大的企業,越該對社會負責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志堅表示,企業有對國家社會的責任,越大的企業要承擔越大的責任,非常遺憾整個白皮書沒有企業社會責任這六個字。企業應該呼應氣候變化,應對全球暖化,但白皮書裡減碳主題的內容僅是著眼於擺脫責任、減少經費付出。

台灣十大排碳企業依序為台塑化、中鋼、台化、中龍、台塑、中油、台積電、南亞塑膠、亞泥、台泥,共排碳一億噸,占全國總排碳量37%,他們有極大的急速減碳責任。

(圖表資料來源:台大風險社會及政策研究中心)
此外,工總要求台灣持續供應廉價穩定的電力,台灣的工業電價世界第七便宜,電價若不能反映市場、外部成本、作為政策工具,便是變相補貼企業、扼殺綠電發展。能源電力不是無限供應且廉價的,核電是過時、昂貴、無法解決廢料的;而再生能源的穩定性是可以克服的。

 

台灣工業結構停滯落後如同第三世界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長徐光蓉表示台灣耗能是全球23名,個人耗能是12名,人均耗電一萬一千度。

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就已判斷產業結構須要改變,但二十年來產業轉型卻至今未行,工業耗能不減反增,執政的國民兩黨對此須負責任。

二十年前台灣的能源有近六成是工業用,但此後耗能占比還逐年上升至2017工業45%、石化業其他類21%,產業結構不只沒改變還惡化。去年底工業用電61%,比較OECD與非OECD其他國家資料,台灣的工業高耗能比例類似第三世界國家。

近日台積電環評宣布20%供電使用再生能源,不如APPLE的總部100%使用綠電,然而台積電已經比其他企業前進多了,其他企業也該朝這方向發展,我們台灣才有未來。

 

台灣高耗能產業的落後低效率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副理事長蔡志宏再度強調台灣人均耗電一萬一千度,是歐盟兩倍、日德1.5倍,差距來自於工業耗電。

我們的工業電價比中國韓國還低,毫無空汙費。企業生產低端產品,研發費用不足先進國家的1/10,靠低電價與空汙費來競爭,我們的GDP卻低於先進國家。

現在中國對空汙水汙非常嚴謹,他們驅逐出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回到台灣,台灣成為中國的海外汙染工業區,工總成為汙染工業總會。

去年民生用電成長0.5%,工業用電成長5%,我們只有29條的能源管理法,中國有86條節約能源法、並且強制節能,我們建築物節能落後德國四十年。

台灣能源進口每年將近1兆多元,我們若能發展再生能源,能源就會成為國內產業,如德國能源已成第四大產業、日本節能產業興盛。

大量耗能、汙染、不思節能與新能源、不投入研發,能規劃台灣的未來嗎?

 

「阻礙環評,再罵環評」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子琳針對白皮書批評環評反駁,工總認為環評委員有最終否決權,然而由於出席比率制度,現場常常是七名政府代表與四名專家(甚至政府可派員代表無法出席的專家),實際狀況是政府有最終同意權。

工總認為環評繁瑣冗長並且評估經濟社會影響不必要,但是大量專家委員是為了確保全方面的影響評估,而實際上流程冗長肇因於廠商提交的環說書忽視影響甚至假造資料,導致居民與環團需要糾正與告發劣偽環說書。

工總建議「開發同意權轉由政府主導」,現行制度即已經是政府核可,工總此建議本身即為錯誤認知;然而政府亦未能符合法規要求的對開發案實行後續追蹤,如此如何信任政府能基於環評精神審查案件。

工總不正視環境破壞、不檢討產業弊病,將產業問題卸責於環保法規,這樣忽視破壞、只顧著爭取利益才是工總該檢討的。

 

工業總會是阻礙台灣經濟轉型進步的墮落保守勢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針對工總王文淵宣稱「台灣太髒不適合觀光」表示,重要的是看透其潛藏思考脈絡認為台灣應該要以工業、製造業為規劃核心。

工業製造很多就業機會,大家都認為是「工業在照顧台灣」,但近來大家發現,生產的成本和代價是大家共同承擔的,工廠能生產、累積資本,是一般人負擔代價(如汙染、環境改變)的,實際上「是台灣整個社會與政府在幫忙工業」。

工業大老們常宣稱要轉型改變,但實際上這些企業才是台灣轉型最大的阻礙,他們對於產業、環境、能源、每一個主題都說「我不願意改變,我要固守我的結構賺取利潤」,甚至觀光業發展時還要發言打擊。

若依工總白皮書來規畫台灣發展方向,台灣就完了。

工總幾乎是這些墮落保守企業的代表,很多企業表示他們一點都不想被工總代表,我們希望這些進步靈活的企業公開發聲,並籲請政府勿將工總意見納入政策。

2018.08.17